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期刊简介

《国际政治研究》系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暨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编辑出版的学术性双月刊。主要刊登中外学者在国际政治、地区与国际政治、中国政治与外交、国际政治理论等领域的学术论文和评论。目前,《国际政治研究》为中文科核心期刊(政治学类)、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本期目录

1

泛伊斯兰主义:概念、实践及思想主张

钱雪梅

2

政治修辞、权威竞争与政权存续:坦桑尼亚的疫情治理与政党政治

肖齐家 唐晓阳

3

国家安全系统理论刍议

祁昊天

4

数字时代中美价值观竞争透视

邱静

5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少数族群诠释视角:指向、基础和路径

金磊

6

建构主义规范争论研究述评

陈拯 黄慧彬

文章摘要

泛伊斯兰主义:概念、实践及思想主张

作者:钱雪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摘要:泛伊斯兰主义也被称为“原型民族主义”或“大民族主义”,它是行为主体针对穆斯林群体进行宣传动员,试图通过促成“伊斯兰联合”以实现特定政治目标的主张和实践,其标志性特征是:使用伊斯兰符号、谋求政治目标和实施跨国行动。泛伊斯兰主义的行为主体可能是非穆斯林,其实践和理论主张也是多元的,纳米克·凯末尔、哲马鲁丁·阿富汗尼和部分伊斯兰主义者对为什么“联合”的见解各异。纳米克·凯末尔的着眼点是挽救奥斯曼帝国危机。阿富汗尼的核心关切是伊斯兰复兴和反对帝国主义。伊斯兰主义中的泛伊斯兰主义支系可称为“全球伊斯兰主义”,它对“伊斯兰秩序”有特殊解读,主张建立与“乌玛”空间重叠的、覆盖全球的哈里发国家,其中的激进极端主义派别还主张“全球圣战”。泛伊斯兰主义不是伊斯兰主义的标配,而只是部分伊斯兰主义者的偏好和选择。泛伊斯兰主义的力量来自伊斯兰教固有的感召力以及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感情,但它所倡导的“伊斯兰联合”和“穆斯林团结”主要服务于特定政治目标的手段,其“政治性”和“工具性”使它有别于伊斯兰教规定的教胞互助互爱原则。

政治修辞、权威竞争与政权存续:坦桑尼亚的疫情治理与政党政治

作者:肖齐家: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唐晓阳: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教授

摘要:2020年,坦桑尼亚大选前围绕疫情治理展开的政党政治博弈,本质上是政治权威与专家权威的修辞竞争。坦桑尼亚时任总统马古富力与革命党运用政党修辞能力,构建出以宗教信仰和替代疗法为特征的修辞话语,同时利用行政权力对专家权威进行了系统性压制,从而推行了经济优先的防疫政策,保障了民众在疫情期间的基本生计,并成功说服多数选民支持其连任。2021年马古富力的病逝及其死因争议削弱了革命党修辞能力的直接说服效果,但依托治理绩效的间接说服路径影响更为深远。多数民众在经历了疫情治理和总统死因的修辞争议后,依然支持革命党政权及其疫情治理策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公共卫生治理和政党政治过程,权威竞争视角和修辞能力概念或许可以提供新的理解方式。

国家安全系统理论刍议

作者:祁昊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摘要:基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视角,可以在理解和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础上,实现学理层面对国家安全总体性和安全领域多维、多元、多尺度集成的阐释与把握。国家安全学的学理建构需要兼顾宏观体系化与微观精细化的要求,国家安全理论和学科探讨的复杂系统转向已具备从自发向自觉、从零散向体系的基础和条件。推动国家安全学科的系统化学理探索也拥有跨学科系统路径研究的对标、参照和借鉴可能。从复杂自适应系统的角度理解国家安全,有助于在充分承认不同领域特性和细化其关联方式的基础上实现局部与整体安全的动态平衡,并避免必要干预的缺失与追求绝对安全这两种极端。必要干预是在开放系统中降低安全环境失序风险的前提,也是避免机械论与还原论对国家安全总体性产生破坏的基础。强调效率与适应性的平衡,避免控制与安全的绝对化,则是统筹国家安全、尊重其涌现特征并加强总体韧性的保障。

数字时代中美价值观竞争透视

作者:邱静: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编审

摘要:在数字时代,中美之间的价值观差异更加明显,价值观实践的外溢性特点更加突出,体现在网络空间主权与网络空间自由化、多边主义与多利益相关方、网络内容管理与网络言论自由、数据安全管理与数据自由流动、公共数字管理与个人权利保护、数字发展权与数字人格权等方面。中美价值观竞争呈现若干形式,如加强国内制度建设和推广、指责对方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以价值观名义采取遏制对方技术发展的措施、形成国际技术联盟、影响国际规则制定。中美价值观竞争有其理念根源和政治经济根源。美国的领先数字实力、政治安全危机感增强、中国显著上升的数字竞争力对美国国际领先地位构成威胁、中国数字技术运用提供替代技术模式,使得美国不断挑起价值观竞争。价值观竞争为美国获取道德权力、违反国际规则、采取遏制中国的措施提供了“正当性”基础,成为大国博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导致一系列消极后果,如技术保护主义成为常态,国家阵营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以价值观名义采取的政治经济对抗措施加大地缘政治风险、阻碍全球经济恢复和发展,等等。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少数族群诠释视角:指向、基础和路径

作者:金磊:云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摘要: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形成有其独特的逻辑和历史起点,往往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要素作为创新点和突破点。中国的少数族群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然也包括少数族群的优秀传统文化。把少数族群的思想和实践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少数族群在历史中的世界观、人口移动、性别角色和习惯法等方面的地方性知识,在结合国际关系实践并同既有理论比较的基础上,以中国古代外交史、跨境田野调查和全球史的少数族群视角诠释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可以为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供新思路和开辟新路径。

建构主义规范争论研究述评

作者:陈拯: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青年研究员;黄慧彬: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

摘要: 规范争论研究已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前沿热点。这既是建构主义国际规范研究议程的延伸,又受到近年世界政治变局的推动。在理论方面,规范争论研究强调规范是包含内在矛盾的过程性存在,而能动行为体间也不乏分歧纠葛,由此推动规范争论与演进。在经验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贯穿于规范形成发展,应用执行与接受转化等过程中的各种政治辩论及竞争。规范争论既可能削弱也可能强化规范,如何解释其对规范稳健性的影响是当前研究的焦点。规范争论研究打开了研究空间,推进了理论进步,但也存在碎片化等问题。后续研究需要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础,呼应世界政治大变局与中国外交的现实需要,深入探讨争论策略选择等问题。

排版 | 何其

本文来源于《国际政治研究》2023年第1期。文章评译内容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国际政治研究(国际政治研究期刊)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