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如何择校(考研如何择校和专业)




考研如何择校,考研如何择校和专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4月24日讯 又是一年招生季,无论是幼儿入园,还是一年级新生入校或者毕业生升学,“择校”总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话题。尤其是今年多所新校入列,更让报志愿成了一些人的“选择困难”。

此时的家长群里,聚集了一大批“侦探”“精算师”“分析师”。有的家长信息灵通,将各个招生学校的数据铺天盖地扔进群里,横向对比,纵向比较,师资学历统计、生源分布情况等都是他们择校的“硬核依据”。他们相信,有升学数据支撑的学校才是好学校,所以那些尚没有毕业生的学校根本不在他们的选择清单内。“孩子不能当‘小白鼠’”是这类家长挂在嘴边的“座右铭”;有的家长勤于“蹲点勘查”,校风校纪如何?学生精气神如何?有没有人早恋、打架?有没有人偷带手机上学?他们相信眼见为实,相信“选学校就是选孩子的朋友圈”,学习好坏暂且不论,群体行为习惯一定要优秀;还有的家长善于深挖校长履历,他们认为校长好,学校才有发展前景,校长的个人风格会决定学校的管理方式;当然,也有被动式的家长,别人的推荐成为他们择校的根据,不过这类家长的问题是,身边人的意见经常相左……在给孩子报志愿的过程里,各种“流派”在群里无数次争锋,看得家长们眼花缭乱。

到底怎么选学校?记者采访了岛城资深教育人。即使他们在教育圈工作、观察了几十年,也没有人能给出简单易行的选择公式。但专家们表示,研究目标学校的课程是评定学校最为直接的办法。

大量新校将入列,初中选项最困难

没有毕业生数据的新校就像是初入职场的新人,活力满满,却缺乏口碑。

按照市办实事的承诺,青岛今年将开工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和幼儿园40所,推动完工50所;改造农村薄弱幼儿园50所。接下来,还会有规模庞大的新校出现在填报志愿选项里。到2025年,青岛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7所,新建、改扩建小学、初中125所,新建、改扩建普通高中11所。面对新建学校,该如何抉择?采访中,记者发现新校总会被区别对待。小学段按照户籍等条件就近入学,学生可选择余地不大,而且面对新建小学,家长一般不会纠结。到了高中段,因为学生分层分段分流,选择难度也会降低。因此,初中段选项“最困难”,学区内可选学校数量增加,加上有第一阶段面向市内三区招生的实验初中、三十七中,以及第二阶段和区市所属公办初中学校同步招生的民办学校,这么多选项往往会让家长迷茫。

按照2022年全省教育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大力压减民办义务教育在校生占比。也就是说,今后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新校绝大多数是公办校。新建的公办小学,规划时就选址在生源密集的居住区,居民有入学刚需。加上学校硬件条件好,学校的区位优势也能吸引到不错的师资,这就基本满足了家长们的期待。但新建的公办初中就没了这样的待遇,毕竟有中考在未来等候,家长们不敢掉以轻心。所以才有了各种专业、非专业的打听、对比、分析。

2021年,市北区浮山后片区的青岛第四实验初级中学启用。尽管配备了和区域内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青岛六十五中相似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但首年报名,仍被家长当作是第二志愿的备选项目。直到2022年学校运转一年之后,在校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学习效果给下一届学生家长带来参考,情况才有所好转。在培训机构的一份调查里,今年选择四实验作为第一志愿的学生人数成倍增长。

内行指出择校门道:看课程体系设置

青岛二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孙先亮非常认同家长为择校作出的各种努力。“无论是新校还是老校,都不可能有一所学校普遍适应所有的孩子,所以家长必须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之后擦亮了眼睛选学校,了解清楚后再报名。”

对家长们的各种择校理论,孙先亮表示“很多并不科学”。比如有人青睐于名校长主持的学校,对此孙先亮表示,校长很重要,但家长关注的多是他们所获的奖项、个体性的差异和某些方面认知的差异,实际上,更为重要的是办学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对社会的承诺,一般会代表学校的风格。”至于家长关注的师资差异,他认为也不是很有必要。因为除了一些民办学校可以利用高薪组建“超级天团”,公办学校教师队伍配比目前基本均衡。刚毕业的新老师也可能因为有极强的学习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等优势实现快速成长。所以不能单纯从教师群体的称号和资历、年龄上判断学校好坏。

受疫情影响,校园开放日等活动无法举办,但孙先亮建议家长还是应该尽可能多去了解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学生的课程表,别忘了问问在校生,学校是不是按照这个课程表来实施教学。”

采访中,平度市教体局副局长姜建强也提供了类似的考察方法:“家长不要只盯着成绩,要看这些成绩是怎么取得的。”如果学校有丰富的社团活动,给学生创造了启发式的科创活动,那么成绩的取得就是来自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和精致管理,反之,如果课表上的音体美被占用,学生靠刷题取得成绩,那么家长就要想想,这种成绩会不会持久。

青岛志远学校校长牛锡亭曾任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初中部主任,他对学校课程体系也极为看重。他认为,对普通家长来说,要研究课程太过专业,但家长可以通过寻访在校生、听学生讲感受的方式,客观地了解一所学校。学生的成绩有差别,对环境的感知有差异,但环境给他带来的影响却是类似的,学生入校后的改变可以让家长形象理解学校课程带来的影响。

另外,选学校还要综合考量各种学习之外的因素,比如学校离家的距离远近,学生是否能适应住宿生活等。

相比于公办学校,民办学校的鲜明特色反而让家长容易做出选择。比如爱迪学校的小班化教学、海尔学校的创新人才培养、海山学校的美术培养方向等。

青岛打出组合拳 ,根治选择困难症

择校难,根源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不平衡。为了孩子的学业,家长总要优中选优。一所初中学校的崛起作用于片区内的小学,会将片区内的新旧小学都变成热点校,改变整个片区的教育生态。于是将所有学校特别是初中做大做强才是根治选择困难症的办法。

市政协委员、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认为,新建初中提升了学位的供给能力,但短时期内无法形成优质初中教育的供给,无法立刻缓解择校焦虑。在青岛两会上,李光全提出了关于实施青岛新建初中高质量发展行动的提案。他认为,鉴于初中教育质量区域间差异较大的现实,建议在过去区(市)为主的基础上,强化青岛市一级的统筹,遴选一批具有发展潜能、在改善区域内均衡度具有重要作用的初中学校,从课程实施、学校管理、师资建设等方面集中打造。探索实施市、区(市)教研员包靠新建初中学校机制,创新实施优质初中和名师“传帮带”新建初中机制,调整完善中考指标生政策来促进初中学校生源均衡配置,开展新建初中校长市级培训工程和新建初中学科教师专项培训工程。

初中学校“牵一发动全身”的作用已被教育主管部门关注。2022年,青岛启动初中学校提质行动,计划甄选一批在区域中相对薄弱但又有重要兜底作用的初中学校,给予政策支持。比如将集团化办学改革项目向此类学校倾斜,加大师资、硬件投入等。携手名校集团化办学、培养师资、提升硬件,这些措施恰恰戳中了许多家长择校时的关注点,也是国内普遍认可的做法。宁波、杭州、深圳等城市也出台了推动初中发展相关政策,办法与青岛类似。(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作者:赵黎)

考研如何择校(考研如何择校和专业)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