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考研(历史地理学考研院校)




历史地理学考研,历史地理学考研院校

襄阳人不能不了解的三国历史地理知识,这就是以东汉人的地理知识认知,解释三国历史地理坐标。

《三国志》:

庞统,襄阳人。

马良,襄阳宜城人。

马良的出身及籍贯被确认是襄阳郡宜城县人,庞统是襄阳哪里人呢?

“庞统是襄阳郡人”,当然不符合汉史记载下东汉人的地理知识认知表述。庞统,襄阳人,即是襄阳郡治襄阳县人,这才是精确人物出身与籍贯地理坐标表述。

同样,《三国志》亦曰:陈震、黄忠……南阳人。陈震、黄忠是南阳郡人吗?南阳郡所辖37县,陈震、黄忠是南阳郡哪个县人呢?泛指的”南阳郡”坐标,不能精确定位并解释陈震、黄忠的籍贯地理到底是南阳郡哪一个县,而给读者一头雾水。所以,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范晔著《后汉书》,陈寿著《三国志》等等,都是把东汉人的地理认知及籍贯表述精确定位在县,而不是郡。以上是汉史记载人物的地理坐标表述习惯,代表秦汉三国以来的人们对出身及籍贯的地理知识认知表述方式。

所以,以汉史的地理坐标范例,去诠释汉史相关地理坐标表述,才是正确的历史地理诠释。

但如果拿现代人的地理知识认知,去解释东汉时期的人们地理认知,显然就是被主观臆想去曲解汉史地理坐标表述。

“襄阳说”的专家学者们犯迷糊:陈震、黄忠是哪里人呢?

南阳人,即是所指南阳郡治宛县人,宛名南阳(一地两名)。

也许襄阳老乡们又问:

文聘,南阳宛人……为什么不直接记述”南阳人”呢?

南阳宛人,即是南阳郡治宛县人,即南阳人。

对于这个回答,襄阳老乡们表示不能接受?

那你们就在汉史记载下寻找”南阳名宛”、”宛名南阳”的范例吧!

这个范例最权威的解释就是司马迁的记述:

《释名》云:“在中国之南而居阳地,故以为名焉。”

又云: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此”宛中,隆”者,坐伏牛山以南,居阳地,故名南阳。

宛名南阳这个地名,也较早记载于《战国策·秦策四》一文中:

“魏许秦以上路,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

《史记》云:

1、”颍川、南阳,夏人之居也。

夏人政尚忠朴,犹有先王之遗风。颍川敦愿。”

2、”秦末世,迁不轨之民於南阳。”

3、”南阳西通武关、郧关,东南受汉、江、淮。宛亦一都会也。俗杂好事,业多贾。其任侠,交通颍川,故至今谓之“夏人”。

4、“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秦伐魏,迁孔氏于南阳”,这是宛亦名南阳的最早记载。

5、“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等赦罪人迁之”

秦置南阳郡和南郡之前,宛即名南阳。

秦夺取楚地,先取穰、南阳(宛邑),后鄢、邓等,自西而东又南,地域名称并列及顺序清晰。

《史记秦本纪》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佐韩、魏、楚伐燕。初置南阳郡。”注引《正义》(唐张守节著)曰“秦置南阳郡,在汉水之北”。

从以上这些史料记载看得清楚:

秦置南阳郡之前,宛邑即名南阳。秦统一六国之后,以楚之汉北置南阳郡,借南阳(宛邑)之名置郡名。

秦置南阳郡,郡治宛县宛城,宛亦名南阳,一地两名。

6、秦末汉初人们,依然传承历史表述其口语习惯,把南阳郡名曰宛郡。把南阳郡守称呼宛守。

“宛郡县连城数十”,即南阳郡县连城数十。”乃以宛守为殷侯”,即南阳守名呼宛守。

宛名南阳,宛郡即是南阳郡,南阳守亦名呼宛守。

案一《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军)乃以宛守为殷侯,封陈恢千户。引兵西,无不下者。至丹水,高武侯鰓、襄侯王陵降西陵。(秋,七月,南阳守齮降,封为殷侯,封陈恢千户。)

又案史部班固《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原文:

“六月,与南阳守齮战犨东,破之,略南阳郡;南阳守走保城,守宛。

沛公引兵过宛,西。

张良谏曰:“沛公虽欲急入关,秦兵尚众,距险。今不下宛,宛从后击,强秦在前,此危道也。”

于是沛公乃夜引军从他道还,偃旗帜,迟明,围宛城三匝。

南阳守欲自刭,共舍人陈恢曰:“死未晚也。”

乃逾城见沛公曰:

“臣闻足下约先入咸阳者王之。今足下留守宛,宛郡县连城数十,其吏民自以为降必死,故皆坚守乘城。

今足下尽日上攻,士死伤者必多。引兵去宛,宛必随足下后。足下前则失咸阳之约,后有强宛之患。

为足下计,莫若约降,封其守;因使止守,引其甲卒与之西。诸城未下者,闻声争开门而待足下,足下通行无所累。”

案三,范晔著《后汉书》是这么记载的:

“宛故申伯国,莽曰南阳”。

王莽时把南阳郡改名前队郡,把宛县、宛城更名南阳县、南阳城。但南阳县、南阳城亦名曰宛,被《后汉书》所记述。

案《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曰: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锋起。

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

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

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

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

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十一月,有星孛于张。光武遂将宾客还舂陵。时伯升已会众起兵(初,诸家子弟恐惧,皆亡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见光武绛衣大冠,皆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乃稍自安)。

伯升于是招新市、平林兵,与其帅王凤、陈牧西击长聚。

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军中分财物不均,众恚恨,欲反攻诸刘。光武敛宗人所得物,悉以与之,众乃悦)。

进拔棘阳,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于小长安,汉军大败,还保棘阳。

更始元年正月甲子朔,汉军复与甄阜、梁丘赐战于沘水西,大破之。斩阜、赐。

伯升又破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于淯阳,进围宛城。

二月辛巳,立刘圣公为天子,以伯升为大司徒,光武为太常偏将军。

三月,光武别与诸将徇昆阳、定陵、郾,皆下之。多得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

从以上史料看得出:

南阳饥荒——光武避吏新野——因贩谷于宛——宛人李通——起(兵)于宛——(斩)前队大夫——以奎宛下。

王莽时前队郡治南阳县(南阳城),被大量宛名代替,可见《后汉书》在传承前史上,把”南阳名宛”,”宛名南阳”作为一个常态名字,在汉史及汉代人称呼中,这两

个名字常常交替使用,没有人因此理解出现障碍。

案四,陈寿著《三国志》又是怎样记载的呢?

我们看看陈寿笔下记载的南阳,其记载相关南阳历史事件发生地,皆在南阳郡治宛县(宛城),宛亦名南阳。

1、”张济自关中走南阳”。

2、”济饥饿,至南阳寇略”。

3、”张济饥饿,出至南阳,攻穰,战死”。”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觽,屯宛,(贾诩说绣)与刘表合。

以上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2、”张绣在南阳”(济屯弘农,士卒饥饿,南攻穰,为流矢所中死。绣领其觽,屯宛,与刘表合。)

曹操于公元197年三月至公元198年八月之间,曾经三次讨伐宛城张绣,比年不克;曹操困扰于宛城之张绣,故诸葛亮曰:”操困于南阳”。

以上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3、”孙坚初至南阳”,”孙坚比至南阳”,孙坚前至南阳,诱杀南阳郡守张咨;又前到鲁阳,与袁术会合——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4、”袁术出奔南阳”,袁术躲避董卓加害,会孙坚杀南阳郡守张咨后,袁术出奔南阳(宛城),盘踞宛城,故又曰”袁术屯南阳”——历史事件发生地,在南阳(宛)。

5、甘宁”往依刘表,因居南阳”——这个南阳不是南阳郡,是郡治宛县宛城。如果是南阳郡其它县,是这样记述”时先主屯新野”或”亮家于南阳邓县”,而不是”时先主屯南阳”或”亮家于南阳”。

6、陈寿云:邓艾,义阳棘阳人;魏延,义阳人——陈寿把三国南阳郡界定在义阳郡新野县以北,把三国时襄阳郡郡界定在义阳郡以南,南阳郡不临汉水。

7、陈寿记述:马良,襄阳宜城人;廖化,襄阳中庐人;杨仪,襄阳人(即襄阳郡治襄阳县人);庞统,襄阳人(即襄阳郡治襄阳县人)——陈寿确认三国襄阳郡立,襄阳郡跨过汉水辖治汉江以北的鄾县、邓城县、山都县,陈寿清楚表达襄阳和南阳地理坐标。

蜀汉政权中的南阳人(即南阳郡治宛县人):

陈震字孝起,南阳人也。

吕乂字季阳,南阳人也。吕雅,字不详,南阳人。蜀汉尚书令吕乂次子。吕辰,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官至成都令,是蜀汉尚书令吕乂之子。

李严字正方,南阳人也。

张存(-214年),字处仁,南阳人,擅长谋划及臧否士人。

杜祺,南阳人,蜀汉大臣。

许慈,字仁笃,南阳人。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王连字文仪,南阳人也。

王山,南阳人,王连之子,王连死后继承平阳亭侯爵位,官至江阳太守。

蜀汉政权中有很多南阳郡治宛县人,也有襄阳人,诸葛亮和陈寿分辨得清楚南阳和襄阳,诸葛亮把南阳人陈震看自己做乡党。

8、”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

宗预为什么不以”南阳人”身份记述呢?

因为宗预是南阳(郡)安众县人,不是南阳郡治宛县(宛名南阳)人。所以,宗预不能以”南阳人”表述其出身及籍贯地理坐标。

史料来自《三国志·宗预传》:

“宗预字德艳,南阳安众人也。建安中,随张飞入蜀。建兴初,丞相亮以为主簿,迁参军右中郎将。及亮卒,吴虑魏或承衰取蜀,增巴丘守兵万人,一欲以为救援,二欲以事分割也。蜀闻之,亦益永安之守,以防非常。预将命使吴,孙权问预曰:“东之与西,譬犹一家,而闻西更增白帝之守,何也?”预对曰:“臣以为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皆事势宜然,俱不足以相问也。”权大笑,嘉其抗直,甚爱待之,见敬亚於邓芝、费祎。迁为侍中,徙尚书。

延熙十年,为屯骑校尉。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预复东聘吴,孙权捉预手,涕泣而别曰:“君每衔命结二国之好。今君年长,孤亦衰老,恐不复相见!”遗预大珠一斛,乃还。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赐爵关内侯。(节选自《三国志,宗预传》)

案五、东晋襄阳人习凿齿所言的南阳。

襄阳人习凿齿先生说:”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自汉以北为南阳郡……汉因之”——《读史方舆纪要》摘文:自汉以南为南郡。汉因之。

《襄阳耆旧记》卷第三《山川》载:“乐宅戍,南阳城南九十里,有晋尚书令乐广故宅”。

习凿齿认同:汉水以北为南阳郡,认同南阳郡治宛城就是南阳城——南阳名宛,宛名南阳,亦在东晋人习惯表述下体现。

案六,诸葛亮是以”南阳”表述其出身及所在地(《三国志诸葛亮传》),诸葛亮《出师表》以”今天下三分”表述三国鼎立下郡县行政区现状及割据状态。

其南阳,当然是公元227年的南阳,诸葛亮于南阳躬耕垄亩,先主三顾茅庐……诸葛亮自此跟随先主已经21年了。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亮表明自己是一个来自南阳的种地老百姓。这个南阳,当然所指南阳郡治宛县,因为诸葛亮《后出师表》”操困于南阳”,已经清晰说明曹操讨伐宛城张绣比年不克,困扰于南阳张绣在后方袭扰许都。

2、诸葛亮自认南阳人陈震为其乡党。

乡党出自《三国志卷三十九》,时公元231年:建兴九年,都护李平坐诬罔废;诸葛亮与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书曰:“孝起前临至吴,为吾说正方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吾以为鳞甲者但不当犯之耳,不图复有苏、张之事出于不意。可使孝起知之。”

这段话意思:建兴九年(231年),都护李平因诬告诸葛亮而被废为平民,诸葛亮给长史蒋琬、侍中董允的信说:“孝起前年临去吴国时,曾告诉我说李平肚子里多有巧诈,南阳同乡都认为他不可接近。我以为有如此巧诈之心者不去惹他就是了,想不到他竟像苏秦、张仪那样坑人,出乎人的意料。这事应让孝起知道。”

3、诸葛亮《寄子书》曰:余自(南阳)隆中结构草庐于卧龙岗下躬耕稼穑……他也告诉了离开襄阳的缘由。

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临终之前,留书信于儿子诸葛瞻。《寄子书》写到:

“余自隆中结构茅庐于卧龙岗下者,非自甘贫贱也,祖父俱汉名臣,襄阳城里,门阁何高大也,但生于离乱之世,欲立庄舍于南阳,以便躬耕稼穑,岂来先帝三顾之隆,义难拒却,不得已将农事竟付汝之叔均也,余今职据丞相,任授军师,留身于四(西)川,岂至愿也,翘首企望襄阳,再欲与兄弟相为聚首勿能也。…….”

其它诸多史条不再一一列举,在头条文章里面,已经有太多史证收集:

https://m.toutiao.com/is/6AP7Cxq/=上古宛丘,曰”宛”,曰”宛中,隆”,曰”隆中”,曰”南阳”,曰”躬耕于南阳”解密-今日头条

襄阳人不能不去了解这些三国历史地理知识,这就是以东汉人的地理知识认知,解释三国历史地理坐标:以汉史地理坐标范例,解释汉史记载下相关地理名称及其坐标。

襄阳老乡们,你们谁能够看懂这些史条呢?看得懂这些史条,你们还以为”襄阳古隆中”是名称南阳吗?

历史地理学考研(历史地理学考研院校)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