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学什么)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学什么

阅读小哥前,辛苦您点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您讨论转发,继续关注每日优质内容~

随着2023年“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顺利通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评审,其成为我国第56处世界遗产,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继续领跑全球。同时国内掀起的遗产地旅游、体验、遗产文创产品开发等活动也继续保持热潮。而文化遗产中与建筑相关的遗产占比高达70%,与我国丰富的建筑遗产资源相比,其相关基础知识的普及却较为惨淡。

一方面近些年各文保单位、博物馆等场所服务接待能力有很大提升,基础设施满足了游客需求,但其建筑历史与理论相关知识的宣传、展示渠道还有待扩充;部分资料内容有书写错漏的情况。

另一方面,随着古建筑研学等活动的热潮兴起,在假期里越来越多的家长带着孩子或者是青少年团队参观建筑遗产地。走出校园之后,聆听历史知识、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成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寓教于乐的休闲生活方式。但伴随青少年精神追求的提升,一段常年不变、缺乏重点、无法形成知识串联的导游词,不能满足他们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认知需求。那么高校在青少年建筑历史与理论相关的教育实践中,能否找到真正适合他们的活动方式,起到科普作用呢?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教育理念也产生了巨变,伴随2023年颁布相关促进青少年综合素质教育的文件,校外非学科的兴趣教育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随着资本的引进,各类参差不齐的兴趣班、亲子机构、研学单位等涌现,其办学能力和师资水平难以保证。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成为个体和地方的整体需求。《地方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热门节目的播出,使普通公众对文化遗产领域愈加关注。在故宫、长城、天坛等著名建筑遗产地参观时租赁讲解设备、聘请专业解说员的游客越来越多;同时专业研学团队和深度游也越来越受到追捧;近年来,中小学更是兴起了参观文庙、举行开笔礼的活动。由此可见大众对于游乐生活已不仅仅满足于走马观花,更加专业的背景历史文化知识、实操体验成为新的需求。建筑遗产作为科学艺术的综合体,记录并展示了传统工艺、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特点及演变,成为公众观察传统生活的一个窗口。

而各大遗产地的导游充当着很重要的信息输出的桥梁角色,但是专业的解说员真的够专业吗?像“我们传统古建筑中没有一颗钉子”这样的谬论居然还能在各大景区的导游词中出现。无论是在山西晋祠还是曲阜孔庙,无论是身着校服的学生还是光鲜亮丽的游人,竟无人提出异议。这也侧面证实了相关建筑历史的科学知识的普及还远远不够。一成不变的导游套词,为吸引参观者而偏重叙述一些引人注意的人物联系或神话传说,缺少真正对遗产地从建筑、文化背景、历史故事等方向进行的正确梳理。更不用说对建筑组群及其附属文物的结构、审美、设计理念的讲解和政治、文化背景的关联分析。虽然比起走马观花,参观者觉得是多了些收获,但距离了解、学习和弘扬真正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还是相差甚远。

高校作为教育和研究机构,其产生的丰硕的研究成果,有必要有效地传递给社会,转化成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力。当大众还未获得基础的建筑历史科学知识素养,但其对知识的渴求被部分错误的导游词填满时,作为建筑历史与理论学科的研究单位也应该做出些努力。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依托“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地方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通过对基础科学成果的研发、转化,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为接洽青少年教育实践提供了内容和教学团队的基础支持。以研究所内实验室为活动场地,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前期准备,首次带领天津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同学们完成了相关科学教育实践活动。同时举办科普活动不仅是为基地建设添砖加瓦、锻炼后备人才,还为科研成果的输出转化提供了绝佳的实践事发。

2023年4月1日,正值学生们期末考试结束但还未放暑假之际,经过天津大学建设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张龙教授与天津大学附属小学的前期沟通,天津大学附属小学35名三年级的学生在班主任带领下参加了建筑历史与理论科学知识校外教育实践。

此次教育实践教学团队由3名专业老师和9名本硕博在校学生助教组成。根据实践需求,将活动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由老师为全体同学做相关基础知识普及,时长大约20分钟;第二部分是通过材料包和仪器设备与学生互动,深化学生对于建筑历史相关知识的理解。由于时间限制,将学生分为3个体验组分别由不同老师和助教带领进行实操体验,时长大约1.5小时。加之过程中的组织纪律、合影留念等,共约2.5小时。

首先由科普讲座老师提前一周准备讲座PPT,主题为“古建知识与体验”,活动当天在学生班级内借助小学教室和投影设备进行建筑历史与理论基础知识科普。内容先由学生们自己见过的古建筑引入,以简单提问形式来增强互动。接着通过学生们的事发抛出“我国古建筑有哪些特点”的疑问,引导学生思考。紧接着以“判断中西方建筑”的小游戏提升互动状态,学生们几乎能全部答对,在鼓励的同时再次提出“我国古建筑有哪些特点”的疑问,这时候很多小朋友就可以看图或通过回忆想象总结出1~2条,例如,屋檐起翘,屋顶上有小兽等。

由此顺理成章进入古建筑赏析的部分,由熟知的清代故宫太和殿、天坛祈年殿,到最早的唐代南禅寺、唐代佛光寺大殿、辽代应县释迦塔等,通过对不同朝代特色的现存古建筑实物的观察分析,学生们对于古建筑的基本形体特征、组成部分、演变特点等都有了基础认知。最后引出接下来第二部分的实操体验:建筑遗产的VR体验;宋式古建筑斗拱拼装体验;铭文砖拓片体验。

由于场地选择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所的实验室,时间和场地有限,同时也为了便于学生的组织管理,因此将35名小学生分配到3个组同时进行体验,由不同教师和助教进行辅助,每组11~12人。

(1) VR体验组有一位老师和两位助教,主要负责仪器设备开关、控制、维护,给学生演示参与过程,帮助学生佩戴头戴设备和手柄,解答学生体验中的疑问,以及控制学生们各自的体验时长并维持纪律。VR事发包括:故宫养心殿东暖阁、清东陵昭西陵隆恩殿。故宫养心殿东暖阁VR展陈项目结合了养心殿测绘与样式雷图档研究成果,在以VR重塑沉浸式东暖阁现状场景的同时,结合叙事融入对养心殿大木结构、内檐装修、历史事件、样式雷工匠体系、历史空间格局的交互式展示。利用VR跨时间、空间维度的再现特性,以交互式信息获取方式,极大拓展建筑遗产展陈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昭西陵建筑群复原设计方案VR展示是针对昭西陵这类不宜进行复建的遗址类遗产,结合研究成果,以交互方式对昭西陵风水格局、营建过程、建筑构件与节点等信息进行全方位展示。

学生在体验过程中热情很高,虽然需要按照次序排队进行体验,但大家还是较为有耐心,并通过同学间互助佩戴设备、询问已经体验或正在体验的同学的情况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部分学生还到后台端询问其原理、观看正在体验的同学的操作界面等。可能是新的科技带来的期待,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热情不减、秩序井然。

(2)斗拱拼装体验组有一位老师和3位助教,主要负责体验材料的发放、斗拱各零部件介绍、辅助学生进行拼装,引导其思考木质榫卯构件的结构特点、组合方式、整体造型等问题并解答疑问。为了保证拼装体验质量,每2~3个小朋友组成小组拼装一套产品。在体验过程中老师需要给学生自由发挥和思考的空间,同时又要保证每个小组进度尽量一致,对于进度较慢的组给予特定辅助。过程中需要尽量引导学生从眼前的实物思考其结构造型原理,并与前期科普内容衔接,让学生从实物细节了解传统建筑文化,提升对建筑科学的认知,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文物保护意识。

(3)铭文砖拓片体验组有一位老师和4位助教,拓片组材料较为复杂,包括铭文砖、宣纸、拓包、墨汁、喷水壶、刷子等。助教老师主要负责这些材料的保管、搬运、分发、使用演示、回收储存,以及整个拓片过程的教学辅助和最终拓片成果的揭取、展示。由于这个体验活动环节较多,因此安排了较多的人员辅助。首先由助教为大家整体讲解铭文砖的来历和背景知识,教学生识别其铭文内容,为学生演示整个拓片过程。然后,同样为了保证体验效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也将学生按照2~3人一组分成4个小组,每组分配不同的铭文砖和其他辅助材料。

拓片过程首先需要将宣纸喷水变得湿润,使其便于与铭文砖更服帖地接触,将湿宣纸敷在砖上面,用刷子轻轻敲打,使纸进入字口,待纸张干燥后用拓包蘸墨,均匀地拍刷,使墨均匀地涂在纸上,待整体字迹清晰显示出后把纸揭下来,这样就得到了一张铭文拓片。

校外科学实践可以开阔青少年眼界,提高科学素质,增强创新和动手能力。其形式需要符合当下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历史知识要与新科技相结合,借助现代手段展示建筑遗产魅力。虽然是校外活动科普教育,应尊重每个孩子的兴趣,但是作为团体性活动,要想顺利地完成实践类活动,需要提前进行有效组织管理和协调规划。

《校外教育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刍论》

发布于:江西省


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生学什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