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复习(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考研政治复习,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山东省烟台第一中学 蔡婷婷

新高考评价体系创造性地提出高考命题理念从“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转变,形成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考查体系。《中国高考报告(2023)》更是明确指出高考评价体系指导下的高考命题,呈现出“无价值,不入题;无思维,不命题;无情境,不成题”的典型特征。面对这样的命题特征,考前的最后20天,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应对呢?

一、夯基固本,成体系

看似天马行空的答案,都能在学科必备知识中找到源头活水,高考的替代答案都出自课本中的核心知识。因此,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切忌盲目刷题、好高骛远。如何夯基?我的建议是:把书读薄,再读厚,每本书从一条主线出发构建体系,再在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相关知识,把问题与思考贯彻其中。以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以“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为主线建构整册书的知识体系,在此基础上层层展开落实巩固具体知识,将“人类历史进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理解贯彻其中,思考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明确“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中国及世界的意义,从而坚定“四个自信”,担负起时代青年的使命与责任。

同时,八个大模块的考查,必然会出现跨模块的整合运用,例如,2022年山东高考17题“有观点认为,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钢铁行业应扩大粗钢产量并增加出口。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的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够将必修二与选修一内在知识逻辑有机结合起来,这也是高考探究与建构、分析与综合的关键能力对考生提出的要求,所以,在完成七本书的建构后,同学们要通过主体考点、核心考点(如高质量发展)、时政热点(如中国式现代化)等,去串联起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张自己独有的可呈现的知识网。

二、化繁为简,巧用力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同学们都已经历千锤百炼,此时一定要把归纳总结出各类题型的做题方法做到公式烂熟于心,在做题时,准确把握设问逻辑与情境逻辑,回归知识逻辑,快速写出答题模板。

具体怎么做呢?我以2022年高考16题“结合材料,运用政治与法治知识,阐明国家公园‘武夷山样本’的治理经验”为例。本题设问逻辑(题型)-治理经验,也就是正确做法+效果;去情境找知识逻辑(主体+对应知识);简化情境标明关键(划出材料、关键信息),从而写出的答题模板便是:政府的做法(课本理论做法+材料做法)+效果,然后每个层次对照快速书写答案。真正提升答题的效率与针对性,切实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而不是会什么答什么。

面对“无价值、不入题”的特征,我们的“巧”又在哪里呢?这就要求同学们能够准确把握每个模块背后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例如,“武夷山样本”这个题,所回归的每个层次的效果都彰显着我国的制度优势,内涵着法治精神。特别提醒同学们,必修二、三两册书的复习,要准确对接具体制度对应的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答意义与效果时能够做到精准回归。

三、关注生活,寻素材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要求:考生在应对各种复杂情景时,能够运用人文思想的正确立场、观点与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情境、不成题”政治学科的特殊性要求考生必须关注生活,关注时政,放眼世界。

同时,四史(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扩大内需及对接消博会、进博会、广交会,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一带一路10周年,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系统治理、守正创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数字经济……国际局势中的俄乌冲突、中东和解、苏丹撤侨……生活中淄博烧烤、网络直播乱象、典型法律案件……都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在回顾知识的同时,应主动将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带入其中,真正提升自己信息提取与加工、辨识与判断、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能力。

路虽远,行则将至。只要同学们能够坚定信心、静心投入,稳扎稳打,就一定会花开盛夏,梦想成真!加油,孩子们,我们顶峰携手,静待佳音!

考研政治复习(考研政治复习资料)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