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导师是干嘛的(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




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研究生导师是干嘛的,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在考研究生复试时博士生导师有多大权力?
  2. 研究生该如何选导师?大导师和小导师的利弊是什么?
  3. 为何国内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学历是硕士?
  4. 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
  5. 考研选择导师,您们觉得选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荣誉满身的教授呢?

在考研究生复试时博士生导师有多大权力?

权利说大就大,当你的成绩刚过线,他说要你有就要你说不要就不要。当你成绩超出分数线比较多时,他若不要你就得给出明确的理由,不能搪塞过去。因此个人的实力最重要,包括分数、经历、材料、临场发挥等等,这些做的都很好的话,若是导师还是不留你,那这样的导师不跟也罢。

研究生该如何选导师?大导师和小导师的利弊是什么?

导师很少有单打独斗的,一般都是以课题组为单位,选导师其实也是在选课题组,每个课题组都会有一个学科带头人,一般都是长江学者,杰青或者院士,但是必须要说明的是学科带头人非常忙,要负责课题组内的经费申请,人际关系打理,所以一般不会直接带研究生,挂到名下的研究生一般是交给小老师带,或者由博士直接带着,我们称之为大导师的名,小导师的人。

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读完硕士就出来工作,最好不要选院士之类的大佬,真的没时间带你,你和导师的关系仅仅是挂个名而已,甚至连平时见个面都很困难,好处是别人一听你是院士的学生会觉得好厉害,显得有面子,但是真正的纠结恐怕只有你自己知道了。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最好的是选一个刚入校没几年的年轻副教授,这种老师正处于事业上升期,迫切需要论文评职称,同时能招个学生不容易,会非常耐心的指导你,同样你也可以很快的发表论文。

那么如果你一开始就打算读博士,最好报一个博导,这样你的硕士和博士研究内容之间可以无缝衔接,不至于研究生毕业后因换导师而改变研究方向。跟着一个导师从硕士读到博士会避免很多麻烦。

当然大老师报的人数多,竞争也会更大,如果你的分数不高或者本科学校不是很好,为了能被顺利录取,保险起见不要报太厉害的大导师。

为何国内高校部分硕士生导师甚至博士生导师的学历是硕士?

小西在大学做老师,对于硕士生导师、博生生导师遴选有点了解。本质上,导师的遴选和学历之间存在联系,会有一定的要求和限制。作为青年教师(青椒),近几年进入高校教学和遴选为硕士导师的,如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都是最优秀的一批博士毕业生。但是,硕士生和博士生导师遴选的条件是有差异的,相对来说,能遴选为博士生导师的,不管什么学历,学术能力和地位都不会差。而硕士学历的硕士生导师得区别来看,有进取心的会选择攻读博士学位。

一批教育界前辈受限于特定历史原因,不少人晋升为教授和遴选为博士生导师后,学历依然是之前的硕士或本科。小西所在学科的创始人是一位老太太,学历虽然是本科,但是不影响她的学术能力和地位,早已培养出几十位博士和过百的硕士生,其中许多学生早已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对这些前辈大牛而言,职称晋升、导师遴选之类的事情早已不是追求,已到达巅峰,如1、2级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学历这件事,只要他们想,混个博士研究生学历不是难事,但沉心于某个研究方向的他们兴趣早已不在此。如中国科学院、工程院的院士不少是本科学历,同年龄段院士也有不少有国外院校的博士学历,共同点是学术做得好,都是某个研究方向的泰斗。

不同的是,随着本科生、硕士生的扩招和国内整体学历要求的提升,走科研路的基本要求就是具有博士学位。如国内高校、研究院所的年轻一批博士生导师(约55周岁以下)基本都是博士,基本都是国内外顶尖院校的博士学历(双非院校博士点不多)。在经历上,部分是是工作后继续深造,全日制或在职攻读博士学位,或借助留学基金委的平台出国深造。小西之前的博士生导师硕士毕业留校任教,工作2年后脱产报考浙江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当时不少人对于他的离职不是很理解),毕业后没有回原来工作的学校,转而进985高校任教。小西相信我们身边有不少类似的导师,相对发展都是非常不错的,因为同期中不少留校任教的同事受限于平台层次和机遇,至今依然卡在副教授。

40-45岁左右的一批人中,在双非或区域较偏远的院校,之前人才引进缺乏优势,不少老师是硕士毕业留校的。之前,硕士研究生扩招引起导师数量的不足,毕竟一个导师一年2-3个硕士还算合理,数量再多培养质量肯定跟不上。因此,不少学校在硕士生导师遴选中放开博士学位的要求,有课题、有科研论文的硕士学历的讲师同样可以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甚至部分院校对于1985年之前副教授(副研究院)遴选为硕士生导师的最低要求是本科(含)以上学历。当然,在遴选过程中,肯定是有博士学历占据优势。

硕士生导师中学历是硕士的老师,不少职称被限制在讲师。除特定学科外,大部分学科的教师晋升高级职称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已获得博士学位。小西认识一个老师,之前读了本校的博士,后面因为家庭琐事和个人原因,始终无法毕业。没有博士学位,申报课题做主持受限等因素,已主动要求调整到行政岗,转做专职科研秘书。

小西想说,类似的这一批老师在遴选为硕士生导师后,不少人已取得博士学位,少量是在读博士生(不少人毕业有点难,会延期)。之前,小西和硕士研究生生聊天时谈到过这个话题,她的导师在读博士,将她硕士阶段的一些实验数据用于自己博士毕业,甚至不给她论文署名一作,她疑惑的是到底是谁在读博士?。前几天和一个朋友聊天,得知和她合租的一个大学英语女老师正在报考北京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因为硕士学历的她在高校工作颇为艰难。是不是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和事不少?

高校在进行学科评估、学校升格等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事件时,教师中博士学位占比是个重要的考核因素,如之前临沂大学就不再和约300名硕士学历的教职续签合同。一旦啊发生类似的事情,学校也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所以学校会有优厚的文件鼓励在职教师攻读校外知名院校的非全日制定向博士学位,保留岗位和正常发放工资,且报销学费,时间是博士学制的3-4年。这会导致一个比较特别的情况,如不少博士生导师招收的在职博士,年龄比自己还要大一点,其实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达者为师的内涵。但是,也有不少导师觉得没有必要折腾自己,倾向于做一些横向课题,是谁都无法勉强的。

小西在文章之前说过,读研时导师是博士生导师,是幸福的。知名院校的话,做到自己喜欢的课题内容或方向,跟着类似导师不需要再次焦虑如何选个导师,直接选择硕博连读或者直博都可以。而且,类似的导师具有完备的团队,如5-10人的教师团队,有教授、副教授、讲师等,不缺课题和经费,起码不用读研担心中文论文的版面费哪里出。或者说,在概率学上读研跟着博士生导师更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和毕业。

若硕士学历的老师(在读博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不要什么理由,单导师制度体系下学生想要主动变更导师难度比较大。类似的硕士生导师要是有上进心,已选择在攻读博士学位,不管是职称晋升被限制的倒逼,或者主动选择提升自己,在指导你开展课题的过程中应该都会比较尽心和负责的。换个角度看,也许你硕士阶段的部分科研成果的会用于他的博士学位论文。类似的导师也许不会自己单独设计实验,但会全程参与,尤其是设计、测试、数据分析和论文撰写,关于署名先后的问题尽量沟通。

文末小西想说,有兴趣或规划进入高校任教的话,目前来说博士研究生学是最低要求。在本科阶段,建议提前做好读研、读博的规划(能推免为什么要考研呢?),日后科研工作中年龄是个不小的限制,如35、45岁(女生可延至40岁),有机会直博或硕博连读都是值得选择的。和家人沟通好,4年的付出会有很好的收获,至今我依然相信这句话,而且我自己也算是小小的验证了这句话。

小三十岁的人还在读书,本身就会带来无限的压力,本科、硕士同学工作后的收入和幸福生活对在读博士来说也是无限的诱惑,让人常常想到要是我不读博,我现在如何如何。因此,仅仅是做个规划还是不够的,要有足够的恒心和毅力让自己坚持下来,在小西认识的大部分博士或教师同行中,不少在读博过程中都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是,坚持到最后的他们,无比美丽,诸位学子加油!

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

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那当然是热血沸腾、干劲十足的满足了!虽然每一个人,觉得另一个人“很棒”的原因,一个研究生认为自己的导师“很棒”,原因和程度等,不一定完全一样。但遇到的这个人、这个导师,让你在最该学习和奋斗的时候,让你自己充满激情和希望,那种感觉肯定是相同的。

我在多篇有关相关文章中,多次谈到导师与研究生的相处问题,如果感兴趣,可以在我的头条号中输入“导师”、“研究生导师”等关键词自行查看,想来你一定会有思考和体会。

不管是我说过的四大类→n类研究生导师,让学生感觉和感受最深刻入心的“很棒”的导师,一定是有“关心学生”、“责任情怀”两个关键词。

最后只再多说两句,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到底在研究什么?课题、项目→科学研究,但更是一种责任、感情的相互交流和交往。

考研选择导师,您们觉得选年轻有为的副教授还是荣誉满身的教授呢?

以人文社科领域而言,选这两种教授的优劣势分别如下:

选择年轻有为的副教授的优劣势:

优势:有时间,有热情,有精力,有朝气,有学术锐气,有创新精神;由于跟学生年龄接近,跟学生不容易产生距离感,由于思想比较前沿也能包容学生的种种奇思异想,对待学生的指导很多时候能做到亲力亲为。

劣势:年轻导师,由于年龄小,资历浅,拥有的社会资源,学术资源等不够丰厚,对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比如求职、发表学术论文申报项目,博士继续深造等可能提供的帮助并不会太大。

选择荣誉满身的教授的优劣势:

优势:有资源,有名气,有资历,有地位,可能能给学生提供许多潜在的社会资源和学术资源,可以围绕自己拥有的项目课题或关联公司等给学生提供较多“外快”机会。

当然,有优势也自然也有有劣势:荣誉满身的教授导师,往往日理万机,社会活动,学术活动都很多,对待学生的学术指导很多时候无法做到亲力亲为;由于位高权重,跟学生之间关系也比较隔膜;人文社科领域而言,这类导师,学术思想多趋于保守,对待学生学术创新包容性不够强。

网上曾经有过一个调查,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三种:科研伙伴关系,雇佣关系,师徒关系。年轻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介于“科研伙伴和师徒关系”之间,而荣誉等身的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多介于“雇佣关系和师徒关系”之间。

依照我自己读研读博、带研带博的经历,研究生选导师,建议选择标准不主要依据外在条件,而要依据专业兴趣点和接近性来选择。因为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研究偏好和研究专长,学生也是这样。跟导师研究方向不一致,对导师对自己都是一种折磨。

以上,供参考。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研究生导师是干嘛的和研究生跟了一个很棒的导师是什么体验?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