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理学考研(药理学考研学校排名)




药理学考研,药理学考研学校排名

战火里的童年

李晓玉1933年出生于法国,父母都是旅法留学生。

父亲李珩是中国第一代天文学家,先后担任过徐家汇和佘山天文台的台长。母亲罗玉君则是著名翻译家,名著《红与黑》就出自罗玉君女士的手笔。

1935年,年仅两岁的李晓玉跟随父母,踏上了回国之路,回国后便定居青岛。然而安稳的日子并没有过多久,1937年,李晓玉一家便开始了仓促的逃亡生涯。

“当时什么也没准备,连家里的窗户都来不及回去关。”李晓玉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我妈妈就抱了两包弟弟的尿布,一家人就上了火车。”

经过千难万险,一路躲避轰炸和追击,最终一家四口回到了祖籍四川成都,在那里安定下来。

“抗战八年,我们一家人就住在当时聚集着五所大学的华西坝,在那里度过了我的小学和初中时光。”

1951年,受郭沫若的指派父亲李珩到上海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的首任台长,母亲罗玉君被聘为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李晓玉全家迁居上海。

同年7月,李晓玉考入上海医学院,在校期间,她受到多位名家的亲身传授。她说:“在上海医学院五年的课堂学习和临床实习,除了了解医学基础和临床治疗的知识外,更锻炼了我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处理的能力。”

在工作中,李晓玉坚持真理为先,不畏艰苦,从采购X光线机、微量血氧分析器、各种换能器和流量计做起,最终,凭借着对于探索医学真相的执着,她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创造性地将心导管技术成功地应用于狗的身上。

药物研发寻真

20世纪70年代,上海发生了严重的肝炎,李晓玉临危受命,接受了上海市下达的防治肝炎任务。

在治疗中,李晓玉发现肝炎患者体内有个转氨酶的指标非常高,而中药中的五味子当中提取的一种物质叫五味子酯甲,能够有效降低这个指标。

但后来李晓玉发现,患者在停用五味子酯甲后反弹明显,通过研究。她发现这个物质的作用仅仅是抑制谷丙转氨酶(ALT),治标不治本。

谈及自己几年的心血就此完全推翻,是否可惜时,李晓玉说,“这个没有办法,作为药理学家,不仅要能够创制新药,更要创制真正能够治病的药。我们团队后来又探索了新的方向和研究。”

在她看来,药理的实验研究不仅是一项科研工作,也同样肩负着对患者的责任和使命。这不仅需要求真的执着,也需要求善的大爱。

1978年,李晓玉作为我国从事免疫药理研究的创建人之一,在国内首先成立了免疫药理实验室,建立体内外一系列筛选方法和多种免疫缺陷动物模型,从我国传统中草药中寻找具有免疫调节活性的天然产物,有效地推动了这一学科的发展。她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主持研发的云芝糖肽和牛膝多糖作为新药上市,为大批患者带来了福音。

退休生活归真

退休以后李晓玉参与《中国药理学报》的编辑工作,担任常务副主编和顾问。

从事药理研究几十年,到现在她依然坚持到编辑部和年轻人讨论,不停接触新事物,让自己的脑子不停转。这让她感到每天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

回顾来路,她为我国药理研究填补了很多空白,探出了很多新路,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但在李晓玉看来,“这仅仅只做了一点点开拓和铺路的工作。”

作为早期归侨,她见证了祖国从战争的废墟里一步一步踏实行来,见证了强国复苏的伟大历史时期。作为一个中国人,她为此感到骄傲。

“世界在不断变化,地球也缩小了。以前我们出国不是很方便,而现在出国交通都很发达。女儿给我办过三次绿卡,叫我到美国去,我都没去。我曾在美国住过一段时间,但还是觉得自己的国家好,因为自己的事业和生活都在这里,社会也在这里,美国毕竟是人家的国家。我也总相信,我们的祖国一定会越来越好,人民一代比一代更幸福。”

记者:李梦婷

编辑:吴峰琳

校对:焦旸越(实习)

审校:韦丽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药理学考研(药理学考研学校排名)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