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展览现场

6月15日上午,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2022年本科生毕业作品展在大学城美术馆正式开幕。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特殊之年,站在广州美术学院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的新起跑线上,工艺美术学院本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以“琢·器·潮”为主题,线上线下同步进行,集中展示来自工艺美术和漆艺专业共45名学生的657件艺术实践成果。

展览现场

工艺美术学院连续三年打造毕业展品牌“琢·器”,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乃成宝器”的坚守诠释工艺精神。“潮”,意为历史潮流浩浩荡荡,亦取勇立潮头之意,代表着当代青年敢闯敢干、勇担重任,在大国复兴背景下积极践行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的时代面貌和精神风貌,体现工艺学子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以及关注本土现实和民风民情民生,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使命担当。

展览现场

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传统文化的深沉积淀和深厚滋养,工艺美术学院围绕继承与发展传统工艺、工艺材料的新表现、拓展专业外延、理论与社会实践四大教学方向,注重传统材料工艺、文化、美学、造物观的承传与深化,引导学生思考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大胆开展创作实验,对材料和技术进行探索创新,不断拓展与环境结合而产生具有现代意味、为现代环境服务的新体裁、新形式,在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中激发岭南工艺和传统文化的新活力。

展览现场

如漆艺专业陈瑶、陈永基两位同学的作品《星燃》,二人从对宇宙与生命之间联系的思考出发,勤思细琢,风雨无阻,前后历时9个月,甚至过年期间也坚守在工作室,用传统的大漆材料绘制了一幅高2.2米、宽7.8米、由12块漆板组成的壁画,展现宇宙的广阔与深邃,完成了一场自我突破的挑战。因为热爱和坚信,他们无悔携手同行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路上,让青春年华在切磋琢磨中闪闪发光。

展览现场

好风凭借力,潮起潮更涌。这群年轻的工艺人正以更新颖的方式,与传统文化作亲密的接触和新鲜的互动,在他们心手合一的修习中,土炼成了陶,金属锻成了饰,漆凝成了器。他们以不变的匠心雕琢着百态之意,用青春的热情唱响了时代之音。

在展览现场,笔者采访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齐喆。

展览现场

黄伟哲:展览主题为什么定为“琢·器·潮”,有什么含义?

齐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学院2022届毕业展共有45位本科生和这个14位硕士研究生,今年的毕业主题我们定为“琢·器·潮”,“潮”有两层含义,第一就是我们每年培养一批手工艺人的新生力量像一股潮流涌入我们当下非常繁荣的工艺美术振兴和非遗保护的大潮中间去;第二是现在非常强调“国潮”,我希望我们带领起一股学院的工艺国潮,引领新的时尚生活和新的时尚审美。

展览现场

黄伟哲:这一届很不容易,刚刚碰到疫情。
齐喆:
2022届的毕业生,本科生经历了从2020年开始的两年多的疫情;研究生三年基本上都在疫情中度过,他们经历了非常困难的学习时期,但这批年轻一代的学子,用非常阳光的心态去面对这个困难。今年无论是硕士毕业创作,还是本科毕业创作,我们都看到了非常多具有抚慰性的、正面导向的作品。艺术家是最敏感的一批人,他们敏锐感觉到了这个疫情带给他们的冲击,但他们用更正能量的方式去消解了负面的作用。

展览现场

黄伟哲:因为疫情,他们的作品有什么特别之处?
齐喆:
第一,一方面他们关注自我内心的感受。关注以自我为核心的家庭、身边的朋友以及他小范围的生活,让手工艺进入到自我的生活范畴中,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第二,非常欣喜地看到学生的眼界和视野逐步开阔。今年有好多优秀的作品都关注到整个宇宙、自然和人类之间的关系。我想,这跟在疫情下求学和成长有紧密的关系,他们重新反思人在整个世界中的定位,思考人和自然与整个宇宙星球的一种关系,摆脱了一些小我的个人感受,而进入到一个大人类的视角去观察和思考问题。
第三,有一部分同学关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自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三年多来,他们等于是跟国家的战略、国策是紧密联动成长的,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唯一建制的美术学院学习的四年或者三年,正好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是同步的,所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内容在毕业创作中也有这方面的体现。

展览现场

黄伟哲:在艺术的角度来看,作品有什么亮点?
齐喆:整体说来,在疫情中成长的这一代工艺美术学院年轻学子,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他们都呈现出了新一代学院工艺人应有的对这个本专业的热爱,对这个精工细作的极致追求,对材料语言深层次和本体语言的挖掘。对区域社会、时代生活的需求的敏锐回应,他们用他们的精彩的毕业创作交给了社会、交给了学院、交给了我们一份精彩的答卷。

首先出现了挑战,挑战本体语言极限。回归到我们手工艺或者是现代工艺的一些本体语言的深化、挖掘、探索,特别是本科生,回归到本体语言的探索中去,会对以后的发展奠定一个非常厚实的基础,让他们在今后的工艺美术界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关注当代社会的需求。无论是现代的漆艺和现代3D打印技术结合的灯饰作品,还是一些受动漫影响的公仔、人偶角色的设定,一些高端的手工制作用具的设计,都是符合日益成长的高品质的社会生活需求。
也有同学敏锐地站在纯艺术的角度,探索传统手工艺和当代数码生成的艺术关系与边界。尤其是今天在开幕式之后,学院领导在工艺美术学院的作品展区观看作品的时候,久久驻足,在每一件作品前都非常感兴趣,亲手去触摸,去感受作品的魅力。我想这种人手和作品直接接触会带给他们一种不仅仅是观看者所能代替的感觉。

展览现场

黄伟哲:有哪些优秀的作品有哪些值得推荐?
齐喆:
今年的毕业创作里,漆艺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惊喜,不仅是指本科生,研究生的漆画作品,《旅人》非常让人震撼,一个研究生做12件作品,占满一面墙啊,我们都知道大漆制作的周期繁复,但是本科生的《星燃》和研究生的《旅人》都迸发出了挑战自我极限,挑战工艺极限,用这种大体量、大尺幅来来感动自己、感动观众、感动社会。我想这样的作品都是很多年难得一见的好作品。

钟培旗《旅人》

如漆艺作品《等量》,它用相同的时间用纯手工、传统工艺来制作两块漆板,融入时间和材料,在时间性的变化中产生一些很微妙的、很高层次的人体感受的变化。同时,他用同样的时间用超过10万张的照片来做电脑数码生成的艺术作品,当这个这个显示器和这两件经过长期手工制作的漆艺并置在展墙的时候,我非常感动。这就是新一代的学院手工艺人对前沿的思考、对跨界的思考、对时代的思考,这也是学院手工艺不可取代的价值。

展览现场

如 郑杰的《晦影韬光》,用3D打印技术,然后用大漆修图,在这个光照的透光性上做了具有高难度的、挑战漆艺不可能做的事情,在实用性、艺术性、时尚性极点之间寻找到了一个平衡点,这些微妙的感受一定是要有良好感受力的人才能感受到的,而这种感受力的人就会带来这个高品质的生活,也是我们时代所追求的东西。这些作品也开始在申请这个外形专利和功能专利,未来作品对服务区域社会,在高端的酒店、公共空间里都可以发挥他的作用。

展览现场

工艺作品《枯韵》也非常精彩,把传统工艺和时尚审美结合得非常好,作品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她对落叶、对生命的垂暮和青春,有一个独属于这个年龄的思考方式。她的银花丝工艺做得非常精道,形成一个完美的呈现,对生命的思考,对自然的思考,以及她对工艺极限的挑战。

展览现场

工艺另外一件作品《方子》,它以中国传统中草药为主题,把一些我们当下经常听到名字,但是对其具体形态并不了解的中草药,用手工陶艺的方式变成了一群可爱的陶瓷娃娃,造型制作有趣,陶瓷语言非常朴素,用这样一批草药娃娃来抚慰人们的心灵。

当然工艺学院在绘制在岩彩绘制、漆画绘制方面,也有着非常杰出的表现,对主题的挖掘,对形式语言的归纳,对材料和形式的结合,对结合的成品进入空间,都有着属于我们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的思考,呈现出了在学院的造型领域里头不可取代性,跟绘画专业出来的学生完全不同,他们依托颜材、漆、大漆,甚至是陶瓷、陶瓷、马赛克等等各种材料,把自己的绘画语言转换成材料语言,我觉得这个都有很强很鲜明的学院特点。

展览现场

黄伟哲:工艺美院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如何?
齐喆:
在就业市场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早早就有企业在争夺我们的学子。我们也呼吁社会上更多相关专业的企业来我们工艺美术学院选拔优秀的人才。我们的学生既具有现代的、超前的设计意识、空间观念。他们有直接面对物料,在与物料的深入的接触中,制造优秀作品的动手能力,而且他们有少说多做,踏踏实实做好、做高、精、尖的气质和能力。
我作为一个学科带头人,一个学院的负责人,郑重地向社会推介这批45位优秀本科生和14位非常优秀的研究生,希望他们未来在国家大的振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中,真正发挥他们的作用。

宣传片

前言

人类可以做到两件了不起的事:一是使用工具,二是记忆。

工具的发明,无疑是人类智慧的开端,使用工具的创造性行为,在日积月累的劳动实践中被归纳为“工艺”,借助工艺,中华的先民得以与自然对话,以土制陶,以金属锻形,凝漆成器,使中国的陶艺、金工和漆艺,作为中华民族极具代表性的技艺,不断精进,成为外置于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身体和心灵而存在的民族记忆,成为一种可传承的知识,广州美术学院工艺学院要教授给学生的,正是这种知识——一种心手合一的艺术,一种名为工艺的生活方式。

在网络信息与社交媒体填充着我们的日常时间,并蚕食着我们专注力的当代社会,学习工艺是一种使人重拾专注力的健康生活方式,人在心流状态(一种完全沉浸和投入于活动本身的振奋状态)中会得到一种不可替代的满足感,像古人那样造物,日复一日的工艺修习融入了同学们的生活,亦锤炼着他们的技艺与精神,得以让同学们以各自的方式,触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智慧内核。

呈现在各位眼前的工艺学院毕业生作品,即是同学们无数个聚精会神的时刻凝聚而成的结晶,是他们身体和心灵的延展之物,这些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尊严、创造力、热情与匠心,当你认真观看、感受它们时,工艺的火炬便开始传递。

部分优秀作品欣赏(不分先后)

工艺专业

庞天琪

舟舟

岩彩

177.8cm×160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丝猴为主体进行探索,结合诺亚方舟的故事,意在向观者传达动物们同我们一样,有情感喜悦,有对于生的渴望与喜悦。

任韵洁

枯韵

纯银、珐琅

8cm×4cm×10cm,5cm×4cm×7cm,7cm×5cm×8cm

指导老师:王东育 郭莉莉 王昌淦

作品《枯韵》系列首饰意在表现自然形态的“枯”之美感。树木干枯落叶后空留肆意伸展的枝干;叶片腐败后残留下纤细脆弱又连结成网的经脉;细长的草叶在失去水分后的自然卷曲;入秋的树木一半枯黄又尚留半树绿意。在这些枯景中,有着寂寥萧瑟之感,但却蕴含着昂扬的精神意志。“蜉蝣不饮不食,三日而终”,朝生暮死是它们一生的写照,它们短暂的生命却迸发蓬勃的生命力。枯之下,万物生,在这些意味着逝去的景象中,包含了纯粹的、深刻的、永恒的生的力量,于是从古至今以枯为美,追求枯境,从未有止。

罗秋薇

方子

陶、综合材料

广藿香68cm×70cm;炙麻黄44cm×72cm;连翘57cm×72cm;金银花64cm×62cm;绵马贯众36cm×47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国粹珍宝,如丝如缕,温润如玉,韵味悠长,中草药文化底蕴深厚,早已深入万家灯火之间。在此次设计中,选择“清热解毒”为主旨,提取了连翘、金银花、广藿香、炙麻黄、绵马贯众五味草药,通过结合中草药植物自然生长形态与拟人化设计表现,呈现出鲜活喜人的草药娃娃。材料上使用陶进行手工制作,也更具文化情怀与温度。设计旨在新时代审美下,让人们能够看到传统中草药文化迸发出新的展现方式,工艺与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也终将擦出热烈的火花。

揭素梅

生命的旅程

岩彩

310cm×80cm

指导老师:王昌淦、王东育、郭莉莉

作品灵感来源于人生道路行进上许多的迷茫与不明确,这种不明确使得生命的流动变得更慢些,与此同时生命的可能性就变多了,变得有趣和美好了。对于我而言,作品创作的过程也是如此,在画面中大胆的试错,一遍遍的推翻重来,这样看来虽然画面进度行进的很慢。但是,却是能的确看到最后的作品因为反复的尝试有了意想不到的趣味性。

吴静贤

纹生

玻璃、综合材料

338cm×120cm

指导老师:王昌淦、王东育、郭莉莉

漩涡纹就像我们的指纹,每一个漩涡纹都因为独特的力作用而产生,指纹也是我们皮上和皮下组织相互施压形成的,它们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如人生一般不可复刻。水纹的光影在环境的影响下反射出五彩斑斓,玻璃在光的折射下闪烁光斑,破碎的马赛克材料如同我们人生走的每一步,每一步都像实验般存在惊喜,每一块色彩在画面中都有自己的归宿,它们是整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这些“破碎”逐渐形成我们丰富、独一无二的人生。以马赛克材质的光泽、色彩和肌理构成结合水的流动感以及光影在水流动中产生的波纹研究,体现水的律动感和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郭子婷

“你”•我

漆、陶、箔、漆灰、木板

漆平面作品:150cm×105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随着社会生活的节奏加快和工作环境互“卷”的现象,当个体走进社会群体中,与周围附近的人、陌生的社会环境以及自己等正常关系产生距离感,甚至被繁琐的事情工作所支配和控制,从而产生对社会的恐惧焦虑和不安,不可控制和压迫拘束等消极情绪。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来表现画面,本人选取漆与陶这两种工艺材料 ,以漆平面和陶立体里外相互互动形成一个整体,从而生动多层次营造出一种表达情绪之间的趣味性和神秘感。漆和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先天的材质美和后天技法的多元化,让沉默的画布上散发出独特多彩的光芒。

曾鸿悦

心若向阳

岩彩、木板

100cm×350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作品创作的主题是“心灵之旅”。

进入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沟通愈加匮乏,人们常常陷入孤寂中,急需得到关注,需要被抚慰被关怀。身边朋友的经历以及自身的敏感情绪促使我创作了这一组岩彩画,通过讲述陷入在神秘黑森林里女孩与男孩互相救赎,奔赴光明的故事,传达出温暖积极的力量。每个人都渴望温暖和陪伴,不如放下隔阂,团结在一起,希望这组创作能给陷入冰冷世界的那些人们一丝暖光。

许芝琳

蚀间

铜镀银、树脂

小件3.5cm×5.5cm-5.5cm×10cm不等;大件30cm×50cm

指导老师:王东育、郭莉莉、王昌淦

随着时间的变化,贝壳在不同时期有着不一样的美。尽管经历海沙的打磨和侵蚀下,但它每段时间所留下的痕迹是独一无二的自然肌理。

这就像生活,经历了不同时期总有它当下时期的味道和特点。作品以一手资料的贝壳肌理的视觉语言,尝试利用不同材质来进行实验性的创作,使得制作时在探索首饰艺术的可能性。

将肌理拟为人生经历,寄托于海滩贝壳与时光的变化,最终表达出人在不同时期的情感与联系。

《蚀间》系列分为两个展示风格。一个是概念首饰,以我在采风中拾到的奇异贝壳造型加以设计而得到的造型,通过手工雕蜡铸造,再到采用3D扫描和树脂打印不同大小,组成一条大型项链。一个是9件金工首饰,以我在采风中拾到的各类贝壳通过肌理分类和实验。在实验中创作是我贯穿着整个毕业创作,通过手工翻模雕蜡铸造、从自然型再到与黄金分割线面结合。

作品寓意是人生当下阶段总有闪光点,要相信自己的能力。如同我拾到的贝壳原本微不足道,但是我喜爱它并赋予它意义。

梁泳琪

共生系列

陶瓷综合材料

蔓延:28cm×18cm×38cm;沉沦:30cm×22cm×45cm;自救:36cm×24cm×45cm;无畏:21cm×20cm×44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无休止的破坏自然带来的后果是全球性流行病的蔓延,在探讨人与病毒的关系中,“蔓延、沉沦、自救、无畏”是人类在面对病毒中 的态度。破坏自然的代价是病毒的大肆传播,正视病毒,敬畏自然,保护 自然的同时是保护自己。用陶瓷肌理表现病毒之“美”,该作品呼吁人们 要真正地做到与病毒 “和平共处”。

马宏基

让我瞧瞧·谁在作妖、无所“畏”、清聆

树脂、漆

高40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生动、滑稽的猴子特性,造型形态采用拟人化处理,肥胖的体型,灵活跳动的手脚,敏捷的身姿,以及盘坐冥思的造型无不给观众带来喜悦的第一视觉感受,装饰雕塑的造型审美趣味性。小小眼睛小心翼翼的“向外探索”,“我要玩玩,我要看看,我要尝试”,勇于探索勇于尝试,保持良好的好奇心,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世界,摆脱日复一日的毫无新鲜感,或是熟知的事物一种新的意义。

手部借鉴于佛像雕塑,传达“佛系”思想,不悲不喜、云淡风轻而而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适当调整自身,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将合理欲望转化为积极能量,摆脱各种矛盾焦虑,成为快乐的人。

尝试多变,区别于语言艺术的直接表达,实体造型上尝试与观者互动,体会作者意图与自身的亲身感受。

罗黎

《愈》系列

陶、纤维材料

左:43cm×28cm×39cm 中:37cm×35cm×50cm 右:33cm×38cm×36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在创作过程中,围绕着“治愈”一词展开。虽然生活中会面临压力和痛苦,但身边许多的人在陪伴治愈我们。创作这件作品的初衷是为了鼓励正在经历着焦虑、痛苦的人。在材料上通过陶瓷与纤维材料的组合搭配来呈现出作品的创作理念与情感诉求。

作品由大小不一的孔洞作为创作元素,它象征着快节奏生活中人们所面临的痛苦。以陶做的网状的抽象形态作为主体,来代表人与人之间千丝万缕的连接感。周围围绕大小不一的团状体,毛团由内向外与主体相互交织,形成包裹支撑着的形态,在主体的孔洞部分形成簇绒状。用温暖柔软的毛线与坚硬的陶瓷结合。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融合,让整个作品营造出一方细腻而又充满力量的心灵禁地。

胡小丹

光敏树脂,腰果漆,综合材料

20cm×10cm,20cm×15cm,60cm×40cm

指导老师:王东育、王昌淦、郭莉莉

作品《稚》表达了作者一种茫然与无措的精神状态,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当代青年面对海量信息以及这个日新月异的快速更迭的社会环境,许多人的内心都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面对快速发展的世界时,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却仍似乎是如新生儿一样面对每日新奇的世界。对于当下的情形,作者感受到了一种无力和惶恐,便借此作品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熊维锋

再靠“谱”一点

白铜、镀银、镀金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王东育、郭莉莉、王昌淦

该作品设计方案通过提取京剧脸谱中图案的组合和造型,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解构重组做再抽象化处理,探当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京剧舞台和人物背景时的呈现并进行实验与探索,将再抽象化后的造型方式运用在个人创作中,使用3D建模再进行喷蜡铸造、打磨抛光、分色镀银镀金等工艺作为材料语言,提供京剧脸谱这一古老艺术形式不同以往的观察视角和审美感受。

漆艺专业

陈瑶、陈永基

星燃

大漆、螺钿、木片、干漆粉、金属粉、箔、蛋壳、瓦灰等

220cm×780cm

指导老师:吴永强、余潮松

大漆材料十分擅长表现层次丰富的画面,正如宇宙的广阔与深邃。这幅漆艺壁画的灵感即源于作者对宇宙与生命之间联系的思考:微小如构成生命的细胞,宏大如天体集合,它们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宇宙大爆炸时形成的原子就是形成我们身体的原子,所以星星并不遥远,因为我们即是星星本身。为了使这幅壁画与现代空间基调更加契合,作者在组织画面时刻意摒弃传统图案与符号,描绘了一幅介于写实与想象之间的星空景象。它既可以是从某一星球的视角欣赏宇宙诞生的壮丽画面,又或是从宇宙观察自身,不禁感叹沧海一粟。在宏伟的宇宙中生命固然渺小,但追求理想的一生,也能如正在燃烧的恒星一般辉煌灿烂。

吴晓扬

等量

大漆、数码绘画

漆画:110cm×140cm;数码绘画: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余潮松、吴永强

作品是关于劳动与时间,技术与生产力的。在同等时间当中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创作,一者为传统的手工艺制作,一者为当下的数字技术。将两种方式所做的成果呈现在观众面前,由观众进行判断与思考。

漆画作品说明:漆画作品是基于大漆中透明漆的半透明性质所创作的。主要使用罩髹、磨显等工艺制作,其中蕴含着大量重复性的劳作。在漫长的等待与缓慢的手工制作中,反复罩髹研磨,而后又层层髹涂。最终使制作过程中所有的劳作痕迹与信息被覆盖,将在以年月为单位的时间当中逐渐显现其中的信息。从中探讨劳动与时间,技术与生产力的关系。

数码绘画作品说明:近乎无穷无尽的图像构成了新的景观。我视图像本身为一种媒材,通过数字技术将具体事物从图像中抽取出来,使其变为抽象的、纯粹的色彩和线,在人与机械的交互中产生直觉与灵感,并依此重新组合、塑造出新的图像。在6个月中,以日作的方式回应劳动,时间,技术与生产力间的关系。

张美茵

種·初放

光敏树脂、天然漆、螺钿、蛋壳、日本洋梨地金粉、黄铜粉、金银粉、干漆粉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吴永强、余潮松‍

创作中遵循古人“观象制器”的理念,思考花儿的生命历程,从中提取种子、花胚、岩石等元素的造型特征,通过夸张、组合、拟人等手法,增强大漆花器造型的趣味感。利用3D打印成型实现造型精准、可批量化的生产,融入手工的髹漆装饰,达到传统漆工艺与机械的结合。使其能够单独用作家居陈设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的心情与精神上的联想空间,使用者可依其当下的心情选择花的种类对大漆花器进行再装饰创作的行为,增加与大漆花器的互动体验。

王灿钦

玄与光

大漆、瓦灰、金属箔、碳粉、螺钿

180cm×320cm

指导老师:吴永强、余潮松

人类之所以看到星空会产生积极的精神体验,其实是源于对神秘和未知的探索。夜晚的大自然对人类来说是神秘、危险却又充满吸引力的,人类的恐惧和乐趣皆源自于神秘未知的事物。漆的黑是漆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作品在漆的黑里面找变化,通过使用不同的堆塑技法产生微妙的起伏、肌理、光泽与质感的变化,在表达夜晚的神秘之美的同时,展现漆的令人捉摸不透、耐人寻味的古朴之美。

郑杰

晦影韬光

树脂、大漆、金属粉

35cm×145cm×19cm

指导老师:吴永强

漆有包容性,能将多种材料预埋在其中,通过打磨抛光与光线照射将预埋的内容显露出来;海螺化石则暗藏于地底深处,通过大自然的风吹雨打与人为的挖凿显现于人前;二者的联系在于“隐埋与显露”;作品以此为切入点,设计作品造型与装饰,致力于让大漆灯饰既保留大漆深厚的文化底蕴,又能融入现代生活空间、增添美学气质和自然氛围。

方贵良

千和

大漆、螺钿、金属粉

尺寸可变

指导老师:吴永强、余潮松

从工艺材料入手:器物的胎体选用以木胎为主,以及加以装饰的材料:螺钿、金属粉、漆粉和金银箔、碳粉等。

从漆盒表面质感探索:日用漆盒的触感取决于漆盒材料的表面特征和光学特性。表层特征指的是器物材质的软硬、质地和其内在结构性质,在外观特征方面,由于日用漆盒的质地如脂似玉、敦厚而细致,日用漆盒的漆膜也带有一定的硬度和柔韧性,因此漆盒的表面软硬适度。在漆盒的光学特性方面,当日用漆盒的表面在进行研磨抛光后显得更细腻,其光泽质感就越引人注目,经过反复推光后,其表面色泽至可与精美的瓷器媲美。

从漆盒制作过程的色彩选择上探索:在本次创作实践中,传统日用漆盒的设色被打破了,笔者以装饰材料的自然色进行搭配,如蛋壳的白色、螺钿的自然彩色、金银本色等,各种材料本色互相融合,又各自保持特性,具有视觉上的秩序、节奏韵律。

黎招焕

存在 痕迹

大漆、木、苯板、纸材料、金属箔、螺钿

31cm×43cm

指导老师:吴永强、余潮松

创作源于对自我存在地挖掘与梳理,通过对不同感知元素地转译与再构造,将虚无的生、存、意识,物化成可视的生命痕迹,同时在对“存在”现象的不断探索中,体会与感受来自世界的原始能量。

梁君怡

错落其间

大漆、木片、石片、竹、麻布、蛋壳、螺钿、金属等

80cm×40cm×10

指导老师:吴永强

砂砾、青苔、树木、贝壳是自然的赋予,斑驳、光影、清澈、星光是记忆的碎片,这些元素层层叠叠与梦境、现实交织;临窗而望,城市景观如被时间和空间扭曲,点、线、面以单元形式重复组合成具有节奏感、层序性的场域。漆艺让这一切得以呈现:天然媒材或嵌或贴、或磨或染演绎出空间格调,自然仿佛从岩板中生长而出,渗透到空间的每一个细节,光与影、简与繁、透与隐、朴与华赋予城市景观、自然空间以虚实共映的画面,意境纷然。

钟紫萱

斜光

大漆、胡桃木、黄铜、螺钿等

220cm×230cm

指导老师:吴永强、余潮松

如今⼈们关注首饰艺术设计的同时,也开始把⾸饰的材料的选择拓展到从重视⾦银宝石的价值转变为追求更多新创意和独特个性、风格的展示。让设计拥有不可复制的价值是⾸饰创新和艺术研究的挑战。选择吸收漆与平⾯纸雕艺术的风格长处是我对首饰语言和新设计风格寻找以及实验、思考过程中找到的解决方案。

设计的关键词是“层叠感”。在设计稿内主要通过点、线、面的合理分配来装饰画面,使作品显得更轻盈而且富有装饰质感。这样的层叠能够使简单的几何图形组合变得丰富,既有抽象性又有寓意感。

在造型意象上选择了用简洁的风格去概括树丛、拱门、浮雕柱、彩窗、云层等具体存在。还加入了流畅活泼的线性造型,打破外轮廓的拘束感。

在色彩搭配上参考了古典油画。以求带来神秘感和古典味道,同时增加了一些现代流行的活泼元素,也就是会搭配一些,近年比较流行的,高饱和高明度的颜色。

创于2014,相伴已成为习惯

平台已进驻网易、搜狐同步更新

工艺美术考研(工艺美术考研考什么科目)

赞 (0)